許多零部件需要具有特定的表面加工結果,以便達成所要求的功能。例如烤漆前的汽車車體或曲軸或凸輪軸上的頸軸承。
什么是表面粗糙度?
表面粗糙度(Surface Roughness)就是我們日常測量中所說的面粗糙度,可以理解為在加工產品過程中細小間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整度。通常被定義為兩個波峰值或者兩個波谷指之間的微小距離(波距),在一般情況下波距都在1mm以內或者更小,也可定義為微觀輪廓的測量,俗稱微觀誤差值。
綜上所說,大家可能已經有了一個關于粗糙度籠統的概念,那么以下內容是更詳細地進行了解分析。
通常情況下S值的大小在國家檢定標準里給了相關的定義:
中國國家計量檢定標準中規定:通常情況下用VDA3400、Ra、Rmax這三個參數來評價檢定表面粗糙度,計量單位通常用μm表示。
Ra定義為曲線平均算術偏差(平均粗糙度),Rz的定義為不平度平均高度。
表面粗糙度是如何形成的?
表面粗糙度的形成是由工件的加工過程引起的。而加工的方法、工件的材料,工藝過程都是影像表面粗糙度的因素。例如:放電加工時被加工零件表面出現放電凹凸點。加工工藝和零件材質有所不同,被加工零件表面留下的微觀痕跡也有各種差別,比如(疏密,深淺,形狀變化等)。
表面粗糙度對工件的影響
表面粗糙度的評價依據
①
取樣長度
各參數的單位長度,取樣長度是評價表面粗糙度規定一段基準線的長度。在ISO1997標準下一般使用0.08mm,0.25mm,0.8mm,2.5mm,8mm為基準長度。
②
評價長度
由N個基準長度所構成。零部件表面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,在一個基準長度上無法真實地體現出粗糙度真實參數,而是需要取N個取樣長度來評定表面粗糙度。在ISO1997標準下評定長度一般為N等于5。
表面粗糙度如何獲得?
表面粗糙度的評價在制造業中越發被重視。要研究表面粗糙度,需要使用的機器,即:
表面粗糙度測量儀
粗糙度比較片是以鎳為基礎,以電鑄方式制成的樣本,用于金屬加工很理想,屬于有效的輔助工具。
操作者使用時只要以指甲在一組中的每一片表面都橫刮而過,有人會將這些模型組作為查詢表,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這并非材質標準。
粗糙度測量儀可以實現的功能不同,評價的方法不同,成本也各有高低。選型之前可以到專業的生產廠商進行咨詢,根據所需選擇機型。
電話
微信掃一掃